导语: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偶像式发型,到后来的离子烫、挑染 发型已成为时代的缩影。 陶瓷烫 郭富城头 爆炸式 招手停 他冷静地打量眼前人,沉吟片刻,只见手起刀落对面那人改头...
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偶像式发型,到后来的离子烫、挑染…… 发型已成为时代的缩影。
陶瓷烫
郭富城头
爆炸式
“招手停” 他冷静地打量眼前人,沉吟片刻,只见手起刀落……对面那人改头换面,凝视镜中的自己,暗喜……这位化腐朽为神奇的“侠士”,便是理发师。 改革开放后,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水平的提高,重庆人头上的风景不断变换,从“梭梭头”到电烫,从“幸子头”到漂染,从“郭富城头”到高端个人定制……发型已成为时代的缩影。重庆目前唯一一家国营理发店的高级技师、美发大师许启琳和重庆首批全国“五星级”美发店的发型总监成城,新老两代发型师,带大家从“头”忆40年时尚巨变。 A 讲述人:重庆唯一一家国营理发店高级技师许启琳 1979年,在当了两年学徒后,18岁的许启琳走进观音岩“新描容”国营理发店,成为了一名光荣的理发师。 想美 但那个时代不敢太“出众” 在此之前,重庆人的发型,用她的话来说,就是“不怎么讲究”,和美基本搭不上边。黑色皮筋是年轻女士的好伴侣,要么随意往下一扎成为“扫把头”,要么就是垂在两侧的麻花辫,额头飞起的发丝用钢夹别住。年长一点的习惯剪一层层往下的“上海式梭梭头”。男士以平头居多,一把推子自己在家就能搞定。 其实,哪个年代的人不爱美呢?但时代不允许。许启琳记得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烫个发也要开介绍信,通常只有文艺工作者或是出席重大会议的领导才能烫。父母也不允许子女把头发弄得“出众”,“把头发弄得怪头怪脑,像什么话!” |